秀美馆

位置:首页 > 家居 > 美文阅读

关于读书的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的随笔 ,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读书的随笔

关于读书的随笔 1

今天,我读完了《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它是由18世纪初,德国的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整理民间的传说、童话故事编辑而成的格林童话。出版至今,格林童话仍在全球各地流传。

读完了这本《格林童话》,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海兔》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骄傲的公主她有十二面万能的窗户,只要一看,天下事就了如指掌了。这一天她贴出告示公布:如果谁能躲过公主的眼睛,她就和谁结婚。有三个小伙子前来应征,前面两个都被公主的万能窗户发现了。到第三个小伙子时,他第一次藏在了蛋壳里,被公主用第十一面窗户看见了。第二次他躲在鲤鱼肚子里,被公主第十二面窗户发现了,第三次,聪明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海兔藏在了公主的辫子里。公主从每一扇窗户里都没能找到小伙子,公主被小伙子的机智所感动,便嫁给了他。

这一篇童话故事教育我们的两个道理。第一个是;做人不能像公主那样骄傲,看不起别人。第二个是;应该学习小伙子做事都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每一篇童话故事都向我们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有些会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格林童话》。

关于读书的随笔 2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去讲太高深的知识孩子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教师传递知识的准确性,每一个读音、用词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我觉得这更考验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日常说话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问题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读书的随笔 3

《第七条猎狗》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内容却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召盘。它非常喜欢打猎,却没有一条得心就手的好猎狗,而养的六条猎狗都因为意外的事故送人了,他为此常常引以为憾。第七条猎狗叫赤利,是一位军人送他的。威猛的赤利撵山迅如风,捕猎猛似虎。可是,就是这样一条好狗,却在泼水节那天遭到主人召盘的毒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一次捕猎中,他们发现了一只五六百斤的大野猪,召盘仗着自己手中有枪、脚下有狗,对着野猪的耳根就是一枪,被激怒的野猪向召盘冲了过去。召盘赶快呼唤赤利,却不见赤利的'踪影。说来也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野猪被树枝卡住了,召盘趁机将野猪打死。

就这样,赤利被赶出了家门,过起了吃了上顿愁下顿、吃了这餐没那餐的悲惨生活。半年后,召盘碰到了一群狼,而群狼之首正是赤利。赤利见饥肠辘辘的狼群想吃掉召盘,便不顾一切地与它们撕咬起来。最后,狼全死了,赤利也牺牲了。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么忠诚的赤利上次为什么不帮主人打野猪,其实,那天打猎时召盘踩破一窝蛇蛋,蛇生气地吐出了红信子,向召盘的颈部直扑过去。等赤利把蛇干掉时,召盘也把野猪消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崇洋媚外的亡国奴,他们为了一时苟且偷生,不惜出卖自己的祖国,连一条狗都不如。

关于读书的随笔 4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关于读书的随笔 5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论说文集》·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关于读书的随笔 6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届时世界各地都会为此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因此每年的四月,仿佛全世界都充满了浓浓的书香。中国有句俗语“春来正是读书时”,在这个绿芽萌发、百花吐蕊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第20个“世界读书日”。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成长,敦促我们奋进。在柳丝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里,书香满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时那一份自信和沉稳。“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广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改变人生的终点”。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书籍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更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优化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典名言,可见书籍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学们,别再埋头苦想了,也许随便翻开的一本书已经带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关于读书的随笔 7

喜欢读书是我学生喜欢读书是我学生时代的一大“嗜好”,徜佯在书的世界里,真的让人有一种忘我的感觉。成家之后喜欢读的书由一些哲理书、励志书,转为一些家教之类的书,从家教一类的`书中我知道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因此我常常和儿子同读一本书,并和他交流一些他容易懂的感受,对于阅读的情有独钟也影响到我教学中,尽管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经常提倡孩子们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

对于读书我觉的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了这样的思想,便了有读书的动力。其次,围绕自己的专业发展去读书。如今我们特别强调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这样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从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实质,这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国小数学教师》。

关于读书的随笔 8

祥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理想是能拥有一辆洋车。三年后,他终于如愿发偿,可不幸的是,他用血汗钱换来的车,竟被乱兵抢走了,逃出来的他,到仁和车厂拉车,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逼迫祥子结婚的.虎妞死于难产,他的车又只好卖了来给虎妞办丧事,之后,小福子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可当祥子再去找小福子时,却发现小福子自杀了。为此,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沦落为坠落,开始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开如欺骗朋友,利用朋友,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深深地为祥子感到悲哀,原来是如此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伙子,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祥子生活的社会充满黑暗,人性因此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也许有人会说,祥子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目光太过短浅,但我却觉得,祥子更多的输给了社会。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是难免的,祥子吃尽了所有的苦,受尽了所有的累,可到最后却还是两手空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热血少年逼上绝路。因此我们应明白,社会是无法随理想而改变的。

相反,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一切都靠自己,我们没有太多理由输给社会的了,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祥子刚开始的那股劲,战胜一切,才会成功!

关于读书的随笔 9

本文的题目我引用了《史典》中的句子“乐至无如读书”,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实在是一件快乐无比并且受益无穷的事情。

我有两个非常好的网友,一位是声望很高的部队转业干部,一位是一家工厂的高级钳工,大概五十多岁吧。每天晚上都坚持读书到深夜,令我敬佩,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是我学习的楷模。

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读书是贯穿一生的事。但是,我想在我们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来读书呢?据统计学家计算,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100岁的话,那他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生病、做家务等会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这一点点时间还有事实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由此看来,人的一生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而这很少的时间如果不是用来读书学习,而是像阔少乱花钱一样随便的掷掉。岂不是很可惜吗?钱用去了还可以再赚取,可是时间糟蹋了却不能重新找回。

这样的体会可谓至深,那就是——通过长期的读书能够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无论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风浪坎坷,都能够保持一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平常心态。这样的人却时在物质生活上清贫寒酸,但绝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名声地位上也许并不显赫,但在精神上却属于“打不倒的巨人”孔子生前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者安贫守道,其心志系于精神世界,根本无闲暇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官场得意的`快感,这样的人被孔子连连称贤,很是了不起,让人倾慕。其实,孔夫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据说他晚年酷好读《易》,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以至韦编三绝(连接竹筒的皮绳子磨断三次)。除此之外,还真没听说过孔子在物质享受方面有何特别的欲望和奢求。

一个人通过自学的读书可以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书中有奉劝、慰藉、理解,有大师陪伴你在思想、探索。在孤独的雨夜独自打开典籍,就像叩开先哲圣贤的大门,屋内春意盎然,阳光盘桓。老庄的棒喝,惠特曼的诚挚解怀,鲁迅的投枪匕首从你脸边搜搜掠过……我们与大师们超越了时空的阻隔,都成了好朋友,且一呼即来,从不反目,不亦乐乎。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能真正踏下心来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所受的诱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我们的虚荣往往使我们更在乎那些外在的亮眼的东西,而对于读书这种费时却健心的事往往不屑一顾……是的,我们喧嚣的心灵已经难静下来与读书默默地相对,即使也还有一些痴情的读书者在为书籍作最后的守望,但书在很多时候不是被附庸风雅当成了饰品,就是在“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的托辞声中蒙上了岁月的风尘。

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书,可使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更可以使未来的时光延长或缩短,可以使人们的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

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天我写此文章,也是对自己的一大指责,人生中的遗憾。开头提到的两位网友朋友,文化底蕴很深,出口成章,满腹经纶,这和平时读书是分不开的,我非常赏识他们。在今天的精神领域里,还能执着的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关于读书的随笔 10

关于读书的名言太多太多了,对教师来说,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一、首先明确读书活动的意义

1、教师要充实自己,必须读书。教师是新课改新教材的执行者,如果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新课改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势必会影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并努力将学习与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断流的活水。

2、教师专业发展自己,必须读书。教师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学习这一行为,以提高自身专业的素养,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

二、其次我们必须明确读书活动的目的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读书,能够彻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消除“职业倦当。

读书,能够丰富教师的人生。

关于读书的随笔 11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国小生恩利科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他的100篇日记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触动了我。为了还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但自从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便和家里失去了联络。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但是13岁的马可尔同时也有了行动,他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不管是家人的劝阻,还是路途的危险,一切都阻止不了年幼却充满孝心的马可尔去寻找母亲。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马可尔对妈妈深深的爱引起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我的年龄比他大;我的家庭比他幸福;我的妈妈比他的妈妈更关心孩子。可我为什么却不如他爱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妈妈付出的多呢·有时心情不好就把火气全撒在妈妈身上;有时见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就认为妈妈对我不好;有时妈妈忙于工作就一口咬定说妈妈不疼我。比起来不如的太多太多……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在国外有一个感恩节,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界,有着传统美德的炎黄子孙也应该学会对爱感恩。

当你付出了爱,当你真正学会了爱别人,当你真正学会了对爱感恩,那你的天空就将永远光明。

关于读书的随笔 12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

扫一下目录,便知道自己读的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揭示中国文化巨大内函的'一种美丽文字,读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词造句也自然,通畅,决没有半点儿华词丽句,也并不见那些故作高深的难识字,我渐渐地爱上这文字了,一点点地读,一点点地被折服,感动,再读进去,就会发现他文章的内容非常平实,使人亲近,让人信服,在不经意间又让人了解了中国过去的灿烂文化,书中一篇《白发苏州》看似写苏州柔丽凄迷的风景,却以小桥流水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同时又展现出中国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为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散文。

读上这种文章,慢慢合上书页,轻轻抚着封面,淡淡地叹出一口气来,回忆过往的事,是常有的事。看着一篇《上海人》,那是一剖视上海文明,研究海派文化的论析文章,我是带着一阵阵苦涩的认同感读完全文的,有时心里会十分尴尬,并不时的说:“啊,是这样,我也曾这样。”“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这样的心理特征被一个艺术理论家、文化学者、散文作家的文字所印证,怎能不让人尴尬、郁闷?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关于读书的随笔 13

歌德说过:一书一世界。

短短五个字,道出了书的可贵。

伟大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创造了书籍,将人类有限的生命赋予书中,缔造了无与伦比的永恒。

如果说,一本好书是一方灵动的世界,那么书中的文字便是一个个跳动的灵魂。

世界因灵魂而鲜活,灵魂因世界而跳动。在这跳动的过程中,人类的发展得以永恒。

还记得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有这样的一个原创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肖奈大神与父亲下棋畅谈,期间聊到肖大神的游戏事业。肖父不免有些担忧,不禁细问。

只见大神手执棋子,从容不迫地回答。父亲教书育人,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自己做游戏亦是如此,用游戏创造一个自己心中的世界,传播文化,传达理念,只不过传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于是乎,肖父自然放心了,对儿子的理想表示全力支持。

不禁想到,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作者顾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否也正是在用她的作品来创造一个她自己心中的世界呢?而那些话也正是她借肖大神之口来表达的吧!

我想答案早已存在于读者心中了!

每一本好书,都是其作者精心雕琢而成。而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其用心凝炼而成的。他们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在无数个夜晚彻夜难眠,只为在这他们心中世界里创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身边有不少爱书的朋友,我曾不止一次地与他们聊过对于书的看法。曾有有一个人的回答最令我感难忘。

他说,如果这世上真有什么东西可以万古长存的,那唯有书了。

沧海终究会消失,桑田亦没有长存,再浩荡的江河也有销声匿迹的那天。更别提如此渺小的我们了。

但是,书却能战胜这么多强大的事物,即便是几千年的历史变更都未能让它消失,反而是愈发历久弥新了。

可见书之永恒这一说并不是无道理可言。

有人说: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人,足不出户却可以阅尽世间百态,看清人心浮华。只因,一本本好书,就是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面包罗万象,无一不有。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就可以贪婪地汲取。这该是多大的幸运啊!

只可惜,明白这份幸运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可幸,明白的人也不少。

可能,你早已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可能是年少时,过于无聊,突发兴致偶尔所致。也可能是幸运之人推荐,你一时好奇,从此越陷越深。

不论哪一种,我均为你感到欣喜,因为我们如此幸运,如此鲜活。在这一个个世界中,学到文化,找到共鸣,这何其不是一种乐趣?

一书一世界,一字一灵魂。书之所至,心之所往。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喜悦。

关于读书的随笔 14

曾经听过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姑娘生病了,整天咳嗽,吃了很多药终不见好,但姑娘的爸妈在外地打工,只有姥姥照顾自己。结果姥姥却是个很迷信的人,听了乡邻的话,以为是孙女着了魔,才会久病不愈。她便带着孙女找到了当地一个风水先生求解。那个风水先生听了事情经过后,说孩子的确是着了魔,但只有与自己同房才可以辟邪祛病。在普通人眼里再荒谬不过的言论,却被姥姥相信了。

小姑娘一再反抗,她的姥姥还是以治病为由,将她送上了道貌岸然者的床榻。正值花季的孙女在受到侵害后,心如死灰,第二天就选择了跳楼自杀。事情一被媒体曝光,舆论就将锋芒对准了骗子与孩子的姥姥,说他们是害死孩子的元凶。但事实上,真正地凶手,不是他们,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法解惑,心中迷茫却又接触不到科学的.论据,才会有人利用牛鬼蛇神的幌子行骗,才会有人轻信空穴来风的谣言。

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有些东西,物质无法给予,唯有精神可以补给精神。读书的幸运,更在于你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便减少了靠自己撞破南墙来获得教训的可能。

关于读书的随笔 15

以前,读书时总是心烦意乱,感觉读书是人生最枯燥乏味的事情。那一天一天的青春时光,像吃苹果一样,咬一口就扔掉。而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是浑然不觉。

后来,在语文老师的威逼之下,青春期情感的懵懂时期,情诗对思想的刺激之下,我逼着自己开始读书。第一本就是《红楼梦》,别人看到的`是那个毒害人民的封建大家庭,而我只是倾心于儿女情。其实,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而言,没有谁是为了要了解那个封建牢笼去读《红楼梦》,所以不管怎么看,《红楼梦》只是梦而不是血。读不出真味也不打紧,因为我本身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只能算得上是舞台下的观众,真味是什么,只有戏子感悟的深。就是这样,我把读书看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每每看上半个到一个钟头,瞌睡也就随之而来,每当逼着自己拿起书籍时,时间过得总是那么漫长。

现在,我拿起书籍,总是忘记时间在流逝,我宁可让苦累交织的高中时代静止,宁可终身以书为伴,让时间留得慢一点。可是一转眼落红幻化成了新叶,现在还翠绿饱满的叶子下一刻又要随风飞舞了吧?想起那时虚度的年华,给我带来一股蚕茧上抽丝般的疼痛。

我现在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不再有幼稚的面孔,也不再是那个犯二少年。此时的我,也许只是随时间漂逝的宇宙中的一个微粒。我现在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不能用个子和年龄来衡量,而要用思想来衡量。读书就像催化剂,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又究竟读了多少书呢?其实一本也没读。今天,你还以为自己在读书,几年后,你又觉得自己那时还不算读书,直到老去,其实你连一本书也未读,只是在成长。

标签:随笔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