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馆

位置:首页 > 旅游 > 社会热点

民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为何都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你们知道吗?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优秀的女人出现在社会上,其中有四位女子才华和能力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当时的时代中,她们四位被称为四大才女。很多人都很仰慕她们,那么这四位才华横溢的女子都是谁呢?

民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吕碧城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只是年幼的她父亲早逝,只能投奔自己的舅舅,之后她想要上学却遭到舅舅的严厉阻止,说一个女孩子上学没有用,之后她就不顾一切的自己跑到天津,在到达天津之后,她就写信给了舅舅,不巧这封信被当时《大公报》的经理看到,在得知了吕碧城的文采之后,就经常的探望吕碧城,两个人相谈甚欢,更是将吕碧城带到《大公报》做了编辑。之后在《大公报》中吕碧城发表的文章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让她越来越出名。吕碧城是个很有主见,也很有想法,个性很强的人,她还投身到了商业,在商业发展上也有了巨大的成就。

民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第2张

萧红是一位因为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才离家出走的,之后和中学同学同居还怀孕,迫于无奈向报社投稿求救,从而结识了萧军,两个人相爱。萧红是一位悲惨的女性,童年的家境并不好,母亲早逝,父亲对她也不关心,她是跟随自己的祖父一起长大的。在被中学同学抛弃之后,有和萧军在一起了,只是两个人在一起也不长久,期间也怀了萧军的孩子,只是这个孩子最后夭折了。后来嫁给了东京的一个男人,这个男人陪伴她走过了最后的一段时光。

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而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出生于山西一个清末举人家庭,自幼受“四书”、“五经”熏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1919年,“五四运动”后,石评梅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期间,她结识了一大批挚友,也因此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民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第3张

石评梅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

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民国四大才女: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图) 第4张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张爱玲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