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馆

位置:首页 > 旅游 > 社会热点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和妖精鬼怪类似,是形容妖怪的词语,但又不知道魑魅魍魉是哪四种妖怪,甚至连这几个词都读不好(注:chī mèi wǎng liǎng)。魑魅魍魉一般是作为害人鬼怪的统称,常用来形容形形色色的坏人,但每个字其实都有着自己单独的意思。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魑魅魍魉怎么读

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是古代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文选·张衡》:“魑魅魍魉,莫能逢旃”,魑魅魍魉和“牛鬼蛇神”,都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但魑魅魍魉仅用于书面语,比喻的坏人很少有所指;“牛鬼蛇神”常用于口语,比喻的坏人是有所指的。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第2张

魑魅魍魉:形形色色的坏人

魑魅魍魉的官方解释是这样的: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但是这四个字最常用的地方还是书面语,而口语常用的是它的近义词“牛鬼蛇神”“妖魔鬼怪”等。而关于魑魅魍魉的传说,早在炎黄时期就已经有了。

据说是当年蚩尤和黄帝交战的时候,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去攻打黄帝,也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魑魅魍魉指的就是一些杂牌小兵,都是一些炮灰样的角色。而时至今日,那些强大的神兽凶灵变得不常用了,魑魅魍魉反而变得有名了起来。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第3张

魑魅魍魉:一个字一种妖怪

在知道了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们再将这四个字单独拆开的意思。而且对于魑魅魍魉是哪四种妖怪,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整体的意思都不会变。

一、魑魅魍魉每个字的解释

1、魑,chī,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2、魅,mèi,外貌讨人喜欢的鬼;

3、魍,wǎng,水怪,赤黑色;

4、魉,liǎng,山川木石之怪。

二、魑魅魍魉指两种妖怪

魑魅是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魑是山林中能害人的怪物,魅是老怪物变化而成精怪。魑魅则是山林中的怪物经年累月之后变化成的精怪。因此魑魅其实是一个妖怪,而不是两个妖怪。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的脑洞啊!

魍魉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传说是颛顼之子所化。史料中曾有《汉· 蔡邕独断》:“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弱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魍魉则是这三者中的第二者,其实也是一个妖怪。

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魑魅魍魉怎么读,魑魅魍魉传说故事 第4张

魑魅魍魉的传说故事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

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

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传到现在反而变有名了,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下一页:民间流传的十位魑魅魍魉

民间流传的十位魑魅魍魉是民间传说,来自于古代。

龙女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于八岁成就佛法,於刹那,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你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脏,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後,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脋持。

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

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夜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夜叉(Yaksa)是梵文的音译,“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维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

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判官

——君貌狰狞

标签:魑魅魍魉